查看原文
其他

抽取血培养的最佳时机

感染治疗 离床医学
2024-08-29

抽取血培养的最佳时机


在医疗机构, 尤其在重症监护室, 血流感染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美国每年约有75.1万例患者出现严重的脓毒败血症, 相当于每1000例患者中有3例脓毒败血症, 而死亡人数则接近急性心肌梗死。血培养是诊断血流感染的金标准, 菌种鉴定及药敏试验有助于选择针对性强的抗生素, 对提高治愈率、 改善患者预后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过去几十年中, 虽然血培养相关的实验室检验技术有了长足的进步, 但血培养抽取方法、 留取血培养的数量、 每份血培养的血液量依然是决定血培养阳性率的重要因素。到目前为止的临床研究均显示, 静脉穿刺抽取血培养仍为首选, 而通过留置静脉导管获取血培养则不推荐。对于成年患者, 一般留取2~4组血培养, 每个血培养瓶推荐抽取10~30血液。然而何时是抽取血培养的最佳时机却一直存在争议。国内很多医疗机构的临床常规规定体温达到38.5℃及以上需要留取血培养, 国际医疗机构的温度阈值曾被设定为 38.3℃, 设定此温度阈值的理论可能出自1954年Bennett 和Bonson提出的应在体温高峰或寒战前1~2h 行血培养的报道, 因为从菌血症出现到发生寒战及达到体温高峰之间存在一定的时间延迟。由于无法提前预测体温高峰或寒战的发生, 因此临床医生往往会选择在患者体温上升时进行血培养以提高诊断率。

因血流感染可致高致残率及死亡率, 因此临床上往往会放松启动血培养检查的门槛, 在稍有感染相关提示的情况下即采集血培养, 这也是为什么血培养阳性率通常只有4.1%~7.0%的原因。对菌血症可能性较低的患者, 不必要的血培养及后续的血液学检查、 影像学检查和抗生素应用往往会造成医疗资源浪费, 同时也会增加抗生素的耐药率。为此, 临床科研人员一直试图建立临床模型预测菌血症的发生, 以找到最佳血培养检查时机, 提高检出率。

本文针对以下问题对已有相关研究进行综述:(1)发热是否为菌血症的独立预测因素;(2)是否存在指导抽取血培养时机的最佳体温阈值;(3)如果存在温度阈值, 其是否适用于特殊人群, 如老年患者、免疫缺陷患者及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

书籍广告

曲霉不是不入血吗?血培养要关注曲霉菌吗?
临床微生物实验室血培养操作规范(WS/T 503—2017)
浅析细菌培养与肺炎的关系:用痰标本进行肺炎的病原学诊断?
如何区分痰培养的致病菌和定植菌?
集锦:血培养、尿培养,共31篇
各种培养标本结果及耐药菌解读(PPT课件)
一文搞定血培养(PPT)
再读血培养
释疑:血培养的9个临床疑点?
血培养 and 血流感染(蔷薇论坛3期视频合集)
血流感染临床检验路径专家共识
危重患者血流感染专家共识-2020
血液培养技术用于血流感染诊断临床实践专家共识2022
细菌与真菌涂片镜检和培养结果报告规范专家共识(附PDF)
解读:细菌与真菌涂片镜检和培养结果报告规范专家共识
识别和预防血培养污染的方法与措施
临床微生物学血培养操作规范
厌氧菌血培养仍是值得重视的问题
临床上需要考虑厌氧菌感染的十种情况?
盘点:常见的十大厌氧菌,您了解多少?
主任提问:病原菌培养阳性即认为是致病菌?依据药敏结果更换抗菌药?
培养阴性的脓毒症(综述)
收到会诊单:血培养提示伤寒杆菌感染。意见啥写?
腹泻患者,血培养出温和气单胞菌,是个啥?如何解释?
如何拯救她?屡次血培养见大肠埃希菌,如何选择药物?
老菌新谈:大肠埃希菌
血培养和超声心动图均为阴性的感染性心内膜炎(病例)
感染性心内膜炎外科治疗中国专家共识
欧洲感染性心内膜炎防治指南的解读
心内膜炎19个临床实际问题
成人感染性心内膜炎预防、诊断和治疗专家共识
PPT解读:成人感染性心内膜炎预防、诊断和治疗专家共识
视频9+图文:感染性心内膜炎的抗菌药物使用
释疑:中段尿培养出奇异变形杆菌,如何诊治?
尿常规及尿培养与尿路感染诊断相关性探讨
如何培养重症医学临床思维能力

发热是否为菌血症的独立预测因素

科研及临床工作者之所以寻找及设定某个温度阈值以指导抽取血培养的时机, 相当一部分原因在于发热曾被认为是菌血症的独立预测指标。当患者发生血流感染时, 可表现出一系列临床及血液学指标的变化, 包括发热、 心率加快、 呼吸急促、 白细胞升高、炎症指标上升等。尤其是发热, 因体温作为检测指标可简便而快速地获取, 故最受临床工作者的重视。长时间以来, 人们希望建立以体温、 心率等显而易见的指标为基础的血流感染预测模型, 但既往临床研究却未能获得一致结论。

早在1990年,Bates等提出体温≥38.3℃是预测菌血症的独立因素, 将体温超过38.3℃、 发生寒战或有静脉药物滥用危险因素的患者定义为高危组, 而将无上述危险因素的患者纳入低危组, 则相应的血培养真阳性率分别为14%和2%, 该研究分析了1500余份血培养标本结果, 可能是国际医疗机构形成体温38.3℃及以上时抽取血培养这一临床惯例的最重要医学证据。后续有试验评估了上述预测模型的有效性,却发现结果并不尽如人意, 表明体温≥38.3℃抽取血培养并不一定能有效提高血培养的真阳性率。

Bata等在近400例ICU患者中建立了一个感染可能性评分模型, 纳入体温、 心率、 呼吸频率、 白细胞计数、 C反应蛋白(CRP)及器官衰竭评分几项指标, 实现了53.6%的阳性预测值及89.5%的阴性预测值。该评分模型显示, 尽管体温>37.5℃的患者存在感染的可能性似乎更大, 但就整体而言, 体温在这个评分模型中所占的比重远不及心率及CRP。其他一些研究也发现, 体温对血流感染的提示意义较小。Leibovici等对244例因发热而入住内科患者的临床数据分析发现, 只有低白蛋白、低体能状态、 寒战、 肾功能衰竭及可能的泌尿系统感染对菌血症有提示意义, 而未发现体温对菌血症有提示作用。Falguera等研究则表明仅肝脏疾病、 胸膜疼痛、 心率加快、 呼吸急促、 收缩压降低及无近期抗生素使用史具有菌血症提示作用。同样, 一项针对735例女性急性肾盂肾炎患者菌血症预测因素的研究表明, 仅年龄、 呕吐、 心率、 中性粒细胞比例及尿白细胞数具有菌血症预测价值。综合以上研究, 不难看出发热在预测血流感染中的重要性远不及想象的高, 甚至很多时候可能对预测菌血症存在与否毫无价值。

书籍广告

是否存在抽取血培养的最佳体温阈值

20世纪50年代已有研究人员指出在细菌入血及寒战、 体温高峰发生之间有1~2h的延迟, 而发热开始时血流中的细菌可能已被机体免疫系统清除, 因而为了获得更高的血培养阳性率, 应在寒战或体温峰值前1h左右抽取血培养。虽然这一观点有其合理的病理生理学基础, 但临床上患者个体差异较大, 且当感染部位、 菌种不同时, 患者的临床表现、 体温上升速度及幅度有很大的差异, 因此很难一概而论。其他可获得的重要信息显示, 阳性结果与抽取血培养时患者的体温似乎并无直接联系, 甚至患者体温正常时,只要存在菌血症, 也能通过血培养获得微生物学证据。

Bossink等一项涉及300例发热患者的临床研究发现, 相比于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 体温峰值、 体内有无留置物、 近期是否接受有创操作以及心血管、 呼吸道临床感染证据等更能提示有无血流感染。该研究仅提出体温高峰上升可能预示菌血症, 但并未给出特定的温度阈值。Leth等提出相反的意见, 认为SIRS可很好地预测血流感染 (相对危险度为7.25),而SIRS患者体温 >38℃或 <36℃也对是否行血培养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对危险度为2.55)。两项研究结果不一致可能与前者纳入的均为发热患者, 而后者只选择血培养患者为研究对象有关。同样,Peduzzi 等也仅指出体温上升趋势、 收缩压降低及血小板计数下降可能预示着血流感染, 但并未明确是否存在最佳体温阈值。

一项来自哥伦比亚的研究指出, 体温≥37.8℃患者的菌血症发生率为体温 <37.8℃患者的2.4倍。该温度阈值之所以较其他研究偏低, 不除外与研究对象选择相关, 因本研究多数入选患者病情进展迅速, 机体可能尚未产生对病原体足够的炎症反应。该研究一个较大的缺陷在于未对建立的模型进行外部验证。另一项来自台湾的关于社区获得性菌血症的研究则显示, 体温>39.9℃才可能对血培养阳性进行有效预测。而Metersky等研究将体温提高到40.0℃, 建立了包括体温≥40.0℃在内的多项标准对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菌血症的预测模型。该模型在验证过程中可识别近90%的血流感染患者,并避免了38%的非必需血培养。早在1993年,Moz-es等提出以体温≥39.0℃、 接受免疫抑制剂治疗、 碱性磷酸酶 >100u/l及入住ICU等指标为基础的模型预测菌血症, 遗憾的是该模型未在验证组获得满意效果。2006年, Nakamura等也试图在700余例住院患者中寻找菌血症预测因素, 该研究与其他研究的不同点在于所收集的均为血培养抽取即刻的临床数据, 生命体征为每天3次常规测量结果。结果显示体温≥38.5℃在总分为86分的评分系统中占12分,但缺陷在于研究者在评判独立预测因素时根据临床习惯将体温38.5℃和35.5℃这两个点拆分为分类变量,而非根据统计学39.5℃作为阈值, 高于这一温度可能对菌血症提示意义更大。

尽管上述研究的温度阈值不同, 但似乎均在暗示体温越高对血流感染的提示性大, 更需要对患者进行血培养。但来自Wildi等的病例对照研究发现, 血培养阳性患者的体温(36.1~40.5 ℃)反而低于阴性患者的体温(37.1~42.3℃) , 该结果从某种意义上与Bennett及Beeson提出的理论相契合。近年一项美国7 所医院联合进行的多中心研究, 记录了1436例血培养阳性患者抽取血培养前后最近的一次体温及抽取前、 后24h内的最高体温, 比较和分析这3个体温点的体温最高值, 结果发现血培养前后最近的一次体温点出现体温最高值的概率并不显著高于其他两个体温点, 从而证实了体温高峰时抽取血培养并不一定最有效的观点。

综上研究结果, 并未发现38.3℃或38.5℃是启动血培养检查的最佳体温阈值, 也并非体温阈值设定越高, 血培养阳性率就越高。抽取血培养的最佳时机需要结合疾病特点和患者除体温外的其他临床表现特征综合考虑。

书籍广告

特殊人群的血培养抽取时机

当患者发生血流感染时, 虽然可以出现发热、 心率加快、 白细胞升高等一系列变化, 但这些变化并非血流感染患者所特有, 创伤、 肿瘤、 自身免疫性疾病, 甚至心肌梗死都可以出现上述改变。而在一部分特殊人群, 如老年患者、 免疫功能不全患者等, 虽有菌血症存在, 体温却可处于正常范围或仅轻度升高。

老年患者

随着年龄增长, 老年患者机体各器官功能趋于老化、 衰退, 机体免疫功能, 尤其是细胞免疫功能逐渐低下, 抵抗外源性或内源性致病菌侵袭的能力也大为减弱, 且感染不易局限, 血流感染易扩散, 可导致严重的多器官功能衰竭, 甚至死亡。据统计, 老年患者菌血症死亡率约为21%~38%。造成高死亡率的另一重要原因是老年患者在抵御感染过程中, 全身炎症反应较年轻患者弱, 临床表现常不突出, 大多不伴有明显的体温升高, 因此易于误诊、 漏诊而延误临床诊断和早期治疗。

有文献报道, 约50%的老年患者在临床确诊为菌血症时体温正常或升高不明显。另一项研究表明, 在采集血培养标本时, 38.3℃的体温阈值对预测老年患者菌血症的准确率仅为40%;而降低体温阈值至38.8℃, 敏感性能高达70%。Castle等认为临床感染高危老年患者, 如口腔温度≥37.2℃或肛温≥37.5℃可能提示感染, 且所测体温与患者基础体温的差值可能比单纯设定体温阈值在预测菌血症方面更占优势。尽管许多文献认为体温不能作为单一预测菌血症的指标, 但也有研究证实对年龄(83.8±6.5) 岁的患者, 体温 >38.5℃能在一定程度上提示菌血症存在。

老年患者并发感染时更易出现精神神志改变、 器官功能衰竭等, 预后较差。因此, 血培养对临床考虑有感染的老年患者具有不可替代的意义。当该类人群出现非特异性临床表现, 如嗜睡、 意识模糊、 腹痛、恶心、 呕吐、 大小便失禁等, 尽管体温正常, 亦需引起临床高度重视, 立即留取血培养, 积极寻找病原学证据。

书籍广告

免疫缺陷患者

免疫抑制剂目前被广泛应用于各种自身免疫性疾病、 恶性肿瘤、 实体脏器或骨髓移植等。该类药物通过抑制体液免疫和/或细胞免疫发挥治疗作用, 但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感染的风险。研究表明, 移植后血流感染的发生率可达12.5%~41.0%。中性粒细胞在机体炎症反应中具有重要作用, 其通过吞噬作用、 分泌细胞因子、 参与特异性免疫反应等发挥作用。作为人体抵御感染的第一道防线, 中性粒细胞计数减低常意味着更高的感染风险。因大多数免疫抑制剂有骨髓抑制作用, 临床上部分接受免疫抑制剂治疗的患者在病程中可出现粒细胞减少症, 甚至粒细胞缺乏症。该类患者抵御感染的能力大大下降, 病原体可通过各种途径进入体内, 引起全身炎症反应, 导致机能紊乱。

粒细胞缺乏症伴发热的定义为单次口腔温度≥38.3℃或体温≥38℃持续1h以上;中性粒细胞计数<0.5×10^9/L或预计48~72h内<0.5×10^9/L。最近研究发现, 在粒细胞缺乏症伴发热患者中约10%~24%为菌血症。粒细胞缺乏症持续时间越长, 感染的风险也越大。因此, 对于这类患者需要立即采集血培养标本, 进行细菌、 真菌培养。Serody等对145例骨髓移植术后粒细胞缺乏症伴发热患者的研究发现, 在当天发热30min内采集血培养的阳性率为11%, 而在抗生素应用第2天及第3天阳性率仍为5.9%。因此, 建议临床上应连续3d抽取血培养, 以提高病原学的检出率。美国感染病学会(IDSA)关于粒细胞缺乏症伴发热的指南建议血培养宜每天抽取2次, 连续3d,此后对持续发热患者仅在临床病情变化时抽取。尽管与一般人群相比, 免疫缺陷患者出现发热时抽取血培养的必要性更高, 但目前亦无研究提示存在指导血培养抽取的特定温度阈值。

书籍广告

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

感染性心内膜炎发病率约为2~6/10万, 死亡率约为10%~30%, 具体取决于病原学、 基础疾病、 受累瓣膜类型。血培养阳性是诊断感染性心内膜炎的两个主要标准之一:(1)至少有两次血培养阳性, 且为感染性心内膜炎常见菌;(2)持续血培养阳性 [两套血培养采集时间间隔 >12h;所有 (3套或≥4套) 血培养大多数阳性, 且第一次和最后一次时间间隔≥1h]。

据统计, 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血培养阳性率为85%。对于该类患者, 仅抽取一套血培养是不够的,因为血培养最常见的污染菌来自于皮肤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研究表明, 两套血培养可获得90%的阳性率, 而3套血培养能使血培养阳性率达98%。因感染性心内膜炎菌血症呈持续性, 因此血培养无需在体温升高时采集。对于未经治疗, 临床怀疑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 应在入院当天间隔1h采血1次,共3次, 必要时次日重复3次, 再开始抗生素治疗。对于临床已使用抗生素的患者, 宜停药2~7d后采集血培养标本, 以提高病原菌检出率。对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应在入院后3h内, 每隔1h采血1次, 共3次, 随后开始抗生素治疗。


结论

综上, 在一般人群中, 发热对血流感染的提示意义并没有想象的高, 目前已有研究并未发现能提高血培养阳性率的最佳体温阈值, 不同疾病人群的血培养最佳时机可能不尽相同, 需要结合疾病特点和体温以外其他临床表现特征综合考虑。值得注意的是, 对于免疫缺陷患者, 一旦出现发热需要尽快抽取血培养;而对于老年患者及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 若存在提示血流感染的其他证据, 即使体温正常也应抽取血培养。

引用:沈恺妮,蔡倩倩,焦洋,曾学军.抽取血培养的最佳时机[J].协和医学杂志,2015,(1):61-65.

好书推荐,点击链接查阅详情:

围手术期心脏麻醉与外科循证实践(宋海波、刘进主译)

肿瘤术中病理诊断图谱及解析

妇科腹腔镜手术进阶之道:比手术经验更重要的训练方法,附视频

《协和内分泌大查房》协和医生临床思维例释

图文并茂:二尖瓣和三尖瓣手术学(译著)

抗肿瘤药物处方审核指南

《Harper儿童皮肤病学》(巨型译著 上下卷),第4版

用药宝典《心脏病药物治疗学 第2版》,主编:杨杰孚、许锋
冠状动脉微血管疾病(主编:葛均波)
急诊科诊疗常规
乳腺影像学:核心复习(译著)
子宫内膜异位症与不孕
临床皮肤病学 译著
激光临床应用技术(人民卫生出版社)
静脉用药物临床应用指导
奈特胃肠病学(第3版)
结直肠肿瘤诊治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肛肠手术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
龙哥查房——吴一龙教授肺癌典型病例分析及循证思维应用
化学中毒与急救
基本外科技巧
皮肤科糖皮质激素规范使用详解
儿童哮喘规范化诊治技术
现代医院感染管理质量控制
重症医学科管理与实践
髋关节手术进展
机械循环支持:《Braunwald心脏病学》姊妹卷(第2版)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重症医学科常见疾病病例精解
中国重症基层诊治流程
专科技能培训教程:儿科学分册
神经病毒病疑难病例解析
临床血流动力学:刘大为
心血管系统CT诊断:CT快速入门
脑神经疾病 于炎冰2020观点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脑血管病外科疾病病例精解
协和全科医师手册
现代男科学临床聚焦
罕见病名称及编码规范(2022年版)
实用性强—《实用结核外科学》
Weedon 皮肤病理学精要
康复护理指南
临床思维逻辑与病史采集训练
触诊技术:体表解剖
连锁药店执业药师基础训练手册
矿山职业病基础医学、矿山化学中毒、矿山尘肺基础医学、矿山创伤基础医学
地震救援知识储备
中医书籍难解难懂,更难的是怎么翻译成英文?
影像学诊断基础教程(第5版)
日间手术管理,人民卫生出版社
美容微针疗法临床应用指南
DRG/DIP医院实施指南
临床妇产科学第3版,人民卫生出版社
血细胞形态学诊断图谱(第2版)
法医探案:侦破罪案的214个冷知识
调节性T细胞——自身免疫耐受
心血管疾病用药相关问题:病例与评析 (第二版)
中医内科学歌诀355首
康复评定常用量表
急诊急救护理技术(全彩图文版)
药物临床研究理论和实践
医疗器械消毒标准解读
中国古典针灸学大纲
即时即地检验技术与应用
老年麻醉学 第三版 译著
当代胆囊外科学
实用中枢神经解剖与影像学图谱
简明临床细菌与真菌鉴定图谱
白内障手术技能培训课程(基础篇)【优盘版】
乳房的秘密、乳腺癌术后乳房再造
中国血栓性疾病防治指南
实用书籍:贝勒和斯科特诊断微生物学(胡必杰、潘珏、高晓东 译)
消化内镜护理配合与管理
新冠肺炎CT早期征象与鉴别诊断
疫病论——五运六气解读新冠肺炎疫病
呼吸危重症临床实践手册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肺部CT表现特点及演变过程
呼吸康复指南:评估、策略和管理
韦斯特肺部病理生理学精要
呼吸支持技术(王辰、陈荣昌)
阜外心血管重症手册
临床常见疾病诊疗要点
科技论文与专利写作实用教程
Ferri临床诊疗指南——心血管系统疾病诊疗速查手册
漫画基础医学:读懂免疫学
ECMO临床应用(附典型病例及操作视频)
体格检查图解
听诊技巧:呼吸音及心音
药理学原理:药物治疗学的病理生理基础
《分子病理学》第2版
心电图实训手册
眩晕内科诊治和前庭康复
以心血管疾病风险管理为中心的糖尿病综合管理
危重新生儿救治中心能力建设系列教程:危重新生儿诊治+转运+护理
快速反应团队体系建设-实施教程
重症译著:匹兹堡重症医学
面向未来的医学教育--身份、权利与场所
热射病诊疗实践与临床思维
协和胸外科学(第三版)
血液透析与患者健康解读
遗传代谢病防治理论与实践
夜尿症
当代肺癌面面观。肺癌规范化手术。
全身PET/CT临床应用探索
白癜风基础与临床(第2版)
图解食管胃静脉曲张出血诊治
医学伦理学理论与实践
病案管理实用指南
外科质量与安全指南
脑动静脉畸形与动静脉瘘
康复治疗师临床工作指南——作业治疗技术
北京协和医院刘大为主编的专著:《重症医学临床思维》
心血管专科医师培训教程
思考中医,走近中医,选择中医
小儿基础重症支持
实用急危重症处理流程
临床常见危急重症抢救流程与解析
肾移植:原理与实践
儿科查房实用手册
全科医生流程操作技能训练
外科感染:预防与管理
医院疾病诊断相关分组(DRG实施实务)
重症医学流程诊疗指南
日间手术管理
慢性完全闭塞冠状动脉病变的介入治疗
协和急诊总值班纪实
医用放射诊疗设备学
甲状腺疾病的核医学诊断与治疗
放射性粒子近距离消融治疗学
风湿免疫科诊疗常规、疼痛科诊疗常规、皮肤病与性病诊疗常规
腹腔镜直肠癌手术原理与实践
临床实验室质量管理实践指南
医学英语词汇学习手册(第三版)
骨筋膜室综合征诊断及治疗
糖皮质激素局部注射技术皮肤科应用—理论与实践
快速上手—超声引导区域阻滞和血管穿刺技术
紧急医学救援:装备图册、装备培训图册、装备运用图册
颅脑影像与临床神经解剖:MRI与CT图谱(原著第4版)
眩晕治疗原理与实践
胸部疑难病例影像解析(第二版)张嵩
药物基因组学理论与应用
运动医学:实践与指南
实用偏瘫康复训练技术图解(视频版)
PCI导丝操控秘笈——操控技巧和注意事项
肺结节变癌?实用3D导航早期肺癌肺段切除图谱
中国临床案例•精神心理科病例精解
胸外科手术围术期管理指南
临床急危重症护理理论与实践
在医学中讲故事:叙事是怎样改进实践的
心脏大血管外科学(董念国,胡盛寿,杨辰垣编)
从血管到皮瓣,一个整形外科医生的选择
老年疾病与用药保健指导
肌骨系统临床检查手册:方法、体征与症状
危急重症心电图快手
老年医学临床实践(第4版)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
神经科学(第4版) 主编:韩济生、蒲慕明、饶毅
介入手术护理配合流程及评分标准
曾宪九胰腺病学(第2版)
青年医师超声读片进阶
心脏超声精细讲解(切面解剖、扫查方法与疾病解读)
北京友谊医院心内疑难与典型病例解析
内科常见病治疗手册
病原与感染性疾病(第2版)作者:李兰娟,唐红,程彦斌
基于案例的临床思维教育的原则与实践
骨科贴扎、绷带、支具和防护衬垫技术
人工耳蜗调试理论与实践
肿瘤液体活检
《神经外科学精要》| 张洪钿、陈立华教授主译
甲状腺癌实例解析
肿瘤学经典著作:贝塞斯达临床肿瘤学手册(原书第5版)
血液病流式细胞术临床应用100例
将繁琐的麻醉工作变为浅显易懂的语言:临床麻醉基础
病理科、血液科医生的案头书:骨髓病理学图谱(译著)
MR成像原理不再晦涩难懂:临床MR成像原理图解
呼出气代谢组学与疾病的诊断
不明原因发热诊断难?《发热性疾病疑难病例精解》来帮忙
三大专委会指定用书:《CT介入治疗学》第3版
急诊内科学第4版,人民卫生出版社
实用重症医学第2版-刘大为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
消化内镜病例精解:食管与胃ESD
超声引导下神经阻滞(基础篇)【优盘版】
《药物和医疗器械临床试验300问及案例分析》第2版

好记性不如点个赞!收藏起来以防忘记哦!
小师妹和俺建立了资料分享群,邀您互相交流,微信gabstudy
点击阅读原文,进入书籍宝库,用完记得收藏哦,下次更方便。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离床医学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